欢迎您进入湖南大学金融管理研究中心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中心动态  

博士研究生刘贵博毕业论文答辩公告

  论文题目:提高农民收入的农村金融供给研究

  答辩人:刘贵博

  指导教师:彭建刚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教授 博导

  答辩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导

  学科专业:金融学

  学院:金融与统计学院

  答辩地点:财院校区红楼2号楼226

  答辩时间:2023年5月25日15:30

  研究内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的基本思路,对全文进行谋篇布局。对农村金融和农民收入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理论框架,指导全文的思路安排,提出农村产业发展极的新理念,论证农村产业发展极的比较优势与建设路径,并详细阐述农村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农民收入变化的时间与空间特征分析,找出现阶段中国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为改进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以有效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提供现实依据。分别从农村金融因素、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结构等不同农村金融供给范畴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基础上,为有效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提出改进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的对策建议,本文具体分为以下八章:

  第1章为绪论。通过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来说明本文撰写提高农民收入的农村金融供给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对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阐述,进一步明确本文的总体研究计划。总结和归纳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通过对金融深化理论、金融结构理论、农村金融供给理论、农户行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劳动分工理论、发展极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深入阐述,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读,从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农村金融供给因素、农村金融与农民收入关系等方面梳理与归纳相关研究文献,并对现有文献进行了评述。

  第3章为基于农村产业发展极的农村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理论思考。本章根据前文农村金融和农民收入相关理论基础的分析,提出农村产业发展极的新理念,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分别从发展极理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适用性、农村产业发展极的内涵及比较优势、建设农村产业发展极的基本路径、农村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直接作用机制和间接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第4章为中国农民收入变化的时间与空间特征分析。分别从绝对变化和相对变化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农民收入的演变历程。对不同省份农民收入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农民收入区域差距进行分析,分别从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对农民内部收入差距进行分析。对中国农民收入的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了描述分析,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各省份农民收入结构演进进行比较。

  第5章为不同农村金融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利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来推导农村金融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有助于农民收入提高。在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不同农村金融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一步对研究样本进行划分考察这种影响的区域异质性。提出为了改进农村金融的供给效果以更好支持农民收入增长,政府部门在制定农村金融政策时必须因地制宜进行差异化的政策选择。

  第6章为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民收入的非线性影响及机制分析。运用供给需求理论对农村金融规模与农民收入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并深入探讨农村金融规模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影响农民收入的内在机理。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村金融规模发展对农民收入的非线性影响,并进一步对研究样本进行划分考察这种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否在农村金融规模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农民不同收入水平和收入来源下中介效应的异质性。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否会受到农村金融规模变化的影响。

  第7章为农村金融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协调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运用激励相容理论和系统同构理论对农村金融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并基于农业技术进步视角对农村金融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影响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农村金融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以反映二者之间的协调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农村金融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对研究样本进行划分考察这种影响的区域异质性。使用纳入非期望产出的SBM超效率模型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村金融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中介效应。

  第8章为改进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的对策建议。为了更有效地推动农民收入提高,从建设农村产业发展极的角度提出改进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的针对性且可操作落地的对策建议,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阐释。宏观层面分别从将建设农村产业发展极作为战略重点,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而微观层面分别从支持农村地区主导产业培育和壮大,支持农业生产主体规模化经营,支持围绕主导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支持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支持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主要创新点

  1.在分析发展极理论对农村经济发展适用性的基础上,提出并阐发农村产业发展极新理念,突破了发展极的空间概念,将农村某一区域的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视为发展极,强调农村应当重在通过产业发展极加快提高农民收入。运用经济学理论阐释农村产业发展极的思想内涵及其比较优势,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等方面论证建设农村产业发展极的基本路径,并基于这一路径对农村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2.实证考察不同农村金融因素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差异,而不是单纯讨论农村金融是否对农民收入产生正面或者负面影响,为农村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极提供实证研究结果支持。研究发现农村金融网点密度、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密度、农村金融相关率、农业保险密度、农业保险赔付率、农村金融集聚度等因素能够显著促进农民收入提高,而农户贷存比、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等反映农村金融效率的因素对农民收入不具有显著作用,说明农村金融在原有发展模式下效率不高,难以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应探索农村金融支农的新路径,支持农村产业化发展,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极。研究发现农村金融网点密度、农村金融相关率、农业保险密度、农村金融集聚度等因素对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密度、农业保险赔付率等因素对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说明应当因地制宜制定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极的农村金融政策以加快提高农民收入。

  3.运用供给需求理论分析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民收入的非线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单纯满足农民的信贷可得性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会受到农村金融需求的制约,需要通过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实现金融供需两端协同从而有效带动农民增收。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村金融规模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即随着农村金融规模的不断增加,农村金融规模发展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村金融规模发展影响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且随着农村金融规模的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不存在倒U形关系。另外,在研究农村金融规模影响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时考虑了微观个体的差异,实证研究发现与高收入水平农民相比,农村金融规模发展对低收入水平农民的增收作用更多是源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介效应。这一研究成果从农业产业化经营角度为农村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极以加快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依据。

  4.运用激励相容理论和系统同构理论分析农村金融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协调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产业结构,而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农村金融机构与农业生产部门在金融服务供求及整体利益一致的驱动下,双方在经营结构上形成同构关系,可以实现协调发展,这能够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有助于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农村劳动力生产效率提高,从而推动农民增收。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农村金融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以反映二者之间的协调水平,实证研究发现农村金融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且主要通过农业技术进步作用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进而影响农民收入。这一研究成果从农业产业结构角度为农村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极以加快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依据。

  5.基于农村产业发展极理念提出改进农村金融供给以加快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分别从支持农村地区主导产业培育和壮大,支持农业生产主体规模化经营,支持围绕主导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支持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支持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对农村金融机构应如何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极展开论述。在论述的过程中强调运用系统观念推动农村金融供给调整,农村金融机构应从整个农业产业链出发考虑各个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在满足农业产业链上某一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时,还应关注农业产业链上与该经营主体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其他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